最近有人問我,擦擦起源和分類,其實坊間的書,大概有二三本是專門介紹擦擦,而且有一二個大陸網站有在介紹,我其實不用再贅述,不過有一些觀念和我個人的看法,覺得似有說說的必要,如果很了解的收藏家,就當成一個參考...


其實以時期而言,大家都知西藏分為前弘和後弘期,前弘期因為朗達瑪的滅佛,使得前弘期的文物,幾乎不存,目前像被鑑定為前弘期佛像和法器可說非常少,更不用說保存不易的唐卡和擦擦。


大陸的劉棟先生是以一二三四來分期,西方是以幾世紀來區分,而部份收藏家則喜歡以中國朝代去區分,而藏史學家則用西藏朝代去分期。如果以準確度而言,以西藏朝代去分期,較為精準,但一般人很難了解帕木、仁蚌等王朝的時間,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要去分時期,仍應「世紀」去區分比較精準。


不過我個人覺得時期的分野,對於擦擦並不是那麼重要,應該說是界線很模糊,大家都知擦擦是印模去做,可能11世紀做的印模,在13世紀,甚至19世紀都還有印製,那應該是算哪個時代,而且以成分,很難有人分得出,17世紀的泥土和15世紀有何不同?甚至有像今日,很多印模都是用古舊的,甚至材料也是把老的破損擦擦,重新磨泥製作,硬要去分時期,意義並不太大。



據說以阿底峽做的度母印模印製的度母(直貢噶舉傳承)


 


以擦擦的起源,應該是印度的小土塔為濫觴,至於是何時,目前尚未有定論,如果是廣泛而言,把早年泰緬柬的泥塑小佛及唐代善業泥佛像也算在內,那擦擦起源至少有1500年的以上的歷史。


以西藏的記載,有出現擦擦的時間,應該在蓮花生大士的時代,當時他自塑了25 尊自身像給他的弟子,也有一些留在伏藏中。大家比較熟知是德達林巴取藏的那尊,至於其他自身像,目前大部份在各寺院中(據朋友說,在國外有人出書專門研究這些擦擦,目前了解,約有半數在噶瑪巴的祖普寺和隆德寺中)



德達林巴取藏的「估叉東透瑪」


 


如果地區而言,擦擦這種泥塑、模印的藝術,盛行地區除了西藏,還包括不丹、錫金、蒙古、尼泊爾和印度,如以廣義,也包含東南亞的模印佛像,也就是佛牌,另外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新疆、日本和韓國,甚至是印尼都有發現過以前泥塑、模印的小佛像。不過目前大家還是藏傳佛教盛行地區模印的佛像稱為擦擦。



吳哥王朝及緬甸的泥塑古件


 


如果以擦擦分類,一般都分為泥擦、磚擦、紙擦、藥擦、名擦、骨擦和布擦等,


 


泥擦一般是用在地的泥土,如白堊土、石灰、阿嘎土、巴嘎土等混合草本灰及植物的纖維壓製的,一般稱為善業泥,藏民做此多半是為修行和還願,寺院則做為塔裡裝臟或是寺院的壁飾等,寺院和藏民所做怎麼區分,一般藏民或是修行者所做,以佛陀菩薩或是塔也比較粗糙,而寺院則有其他造型,甚至是忿怒尊,也比較精細。另一種也可以歸在泥擦,也是一種用火供灰做的擦擦。



不同材質的泥擦



火供灰做的擦擦。


 


陶擦或是磚擦,是指把泥擦燒製過,相對上硬度比較高,相對上也比較能抗風化和溼度,保存上也較易。而燒製也有分低溫和高溫二種,像下方的千手千觀音屬於低溫燒製,另一塊六臂瑪哈嘎拉是高溫燒成,硬度足以在玻璃上劃出痕跡。



二枚燒製過的陶擦


 


紙擦,一般比較少見,這有二種型式,一是金屬、木頭或是泥土,塑出母模佛像,再一層一層把紙貼上去,有點像台灣做舞獅的獅頭一樣,因為只有紙殼,所以裡面會裝入許多經卷,之後再糊上層經封住,這種比一般擦擦費工,所以常是寺院所做。另一種是把破損的經書和上師法衣、佛像上哈達等聖物,攪成紙泥或是紙漿,再壓製成擦擦,這種通常較輕。



這枚我非常珍貴貝瑪林巴是紙擦的第二種


 


藥擦或是甘露擦,是寺院或是上師用修法的甘露製成的。這種類就很多種,在藏區一些牧民很喜歡這種擦擦,平時當成護身符,在草原生病找不到醫生就可以切一塊來吃。另外有一種是寺院用一種淡紅色的細泥所做,一般是用禹糧土或是代褚石研磨後所做的,這種藏民也會拿來吃。



被藏人吃掉一角的藥擦。



禹糧土做的擦擦


 


骨擦,我覺得這個大陸人用的詞不太雅,我一般稱聖灰擦擦,就是大成就者荼毗後,用部份聖灰混合泥土所做的,一般是做成佛塔,但是也有少部份會做成佛像,有人說混的量多少會影響其能量,我的認為是如果不是故意打碎再大量做來販賣,其實不管聖灰多少的意義是相同。不會說我這枚加了3%比你加入1%還有有意義,只是要寺院做出的都是代表聖者。



貢噶旺秋大堪布聖灰所做擦擦


 


另外最少見的布擦也有二種,一種是洗法體的水混合法體的體液、舍利鹽等加上甘露或是泥土做的擦擦,另外一種是用成就者流出的紅白菩提加上甘露或是泥土做的,不過一般而言這者分別並不大,因為第一種也會加入紅白菩提,而第二種也加入洗法體的水,這就是布擦的特色。



這塊不用多說就是布擦囉


 


名擦....這也是大陸的命名,其實這種應該通指寺院或是上師做的,所以其類別應該包含上述幾種,並不像大陸學者說的只有印兌的才是名擦。



有印兌的名擦



無印兌的名擦


 


除了以上的材料分類,在型態則分扁平、半立體(浮雕)和立體(圓雕)這三種,不過有時扁平和半立體分野不大,



半立體



立體圓雕


 


至於擦擦的分辨,我在其他文章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到,這裡就不再多言。不過在這裡,有件是我在收藏和供奉擦擦時,喇嘛和師兄千叮嚀萬交代的禁忌,不要拿山上或是洞中擺的擦擦,尤其是塔型的,不知來源,絕對不要碰。雖然西藏盛行天葬,但是有些地區和某些因素,而用火葬的,之後會把亡者骨灰做成塔的形狀,放在山上和洞中,所以不知泥塔的來歷,千千 萬萬不要去收


 


後記:


這篇我文字用語修改了二天,主要是表達我的想法,我相信也有些收藏家有不同意見,我覺得都無妨,畢竟每一位信念是不同,之前幾位藏人朋友是勸我把資料整理整理出書,因為目前的書,大概都是以大陸為主,但是在西藏流亡時,因為擦擦體積小,很多精品都被帶到印度、尼泊爾,而且在不丹及印度、尼泊爾,本地就有不錯擦擦,加上其他南亞、東南亞的泥塑,這些都是相關書籍未記載。不過我自認才才疏學淺,僅就自己一些看法寫幾篇可以,出書非我能力所及。


 


或許流通業者覺得我不過東抄西抄,或是只為秀自己的收藏,其實當時我編寫天鐵一文及其他文章之時,也都有人很不屑...其實我也希望有人可以彙整起,如果大家寫過研究所論文,應該知道,很多新的看法和見解是建立在舊的知識上,但如何去把舊的東西整理後,再加上新的見解,這就是看一個人的能力。如果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沒有去整理目前現有文獻,就如同沒有打地基,就建高樓,但也不能一昧抄,沒有自己的看法,二者都是有所偏頗。(我的朋友比較激動說,請那些批評的人也寫看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抄」的能力而非「炒」的能力)


 


另外我相信很多聖物在成就者傳下之時都有授記,如:見即解脫,七世不墮三惡道,病者得以長壽,還有的護輪說是可以防意外和災禍等...這些我都相信,而且我也都有相關的聖物,但是更重要是自己的行為和而所種的因,有時自己業力要自己背,不然瑪爾巴多做些護輪和佛像給密勒日巴戴就好了,不用折磨他消除自己的惡業。很不管再多加持物,都只是阻擋外因,但是自己造的業,即使祖師再多授記和加持,也無用...甚至損及祖古再來世者的事業。


 


如在帕木王朝時,止貢的貢巴袞仁得知自己會因叛亂的業力死后會下地獄,所以依授記依止文殊怙主龍欽巴,卻造成大司徒對龍欽巴的怨恨,迫使尊者離開西藏前往不丹...即使後來平反,卻也讓尊者提前圓寂。
所以只要造業,不管你身上有多少聖物有多少加持,但是業力承受不會變,不是報應在你,就是做出聖物的聖者要去承擔,所以現在有些成就者的轉世障礙,是因為許多弟子點點滴滴業力累積...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ma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