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Bossa Nova,遠一點就要談拉丁美洲音樂對爵士樂的影響,尤其是古巴音樂。拉丁美洲音樂就與爵士樂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從1930年代開始,就可以在爵士樂中聽到拉丁風的節奏和旋律。

主要原因是古巴黑人樂手移居到紐約,影響了當紅的Dizzy Gillespie和Charlie Parker等人。另外,許多美國大樂隊領班,例如:Cab Calloway、Chick Webb、Duke Ellington等人的音樂,也滲透到Machito、Mario Bauza等巴西樂手的編曲中。在兩相交流之下,拉丁音樂與爵士樂有了水乳交融的經驗,而出現了「拉丁爵士」的名詞。

簡單來說,「拉丁爵士」就是指美國爵士樂結合南美古巴、波多黎各、加勒比海等音樂風格,例如古巴黑人的熱舞音樂騷沙(salsa)、曼波(mambo),巴西的森巴(samba)、巴沙諾瓦 (bossa nova)等等。拉丁爵士的巔峰在1950~1960年代,50年代,拉丁元素點綴性的出現在硬咆哮、加州酷派的風格中,已經深受美國樂迷所喜愛。

到了1960年代,Stan Getz將巴西當紅的Bossa Nova引進,同時引進Astrud Gilberto及Joao Gilberto等一流巴西樂手,掀起一波Bossa Nova狂熱。而Bossa Nova樂風也從巴西,經過美國的擴大放送而風靡全球。
Bossa Nova的特色

Bossa Nova葡萄牙文,Bossa是雙人舞曲的一種,Nova是新的意思,用英文解釋是「新節奏」(new beat)的意思,或者說是「新音樂」,狹義地來說指的是巴西的新音樂。進入美國之後,結合西岸酷派輕鬆的表現方法,給聽眾活潑愜意之感,深受一般聽眾歡迎,成為當時最主要的拉丁爵士樂風。不過,對許多學究型的樂士迷來說,會認為Bossa Nova偏向流行音樂的比重多於爵士樂,因此許多自認正統的爵士文獻,對於Bossa Nova著墨並不多。

事實上,Bossa Nova算是森巴音樂的一種新變形,無論從旋律、節奏、和聲三方面都有所改變。其中最鮮明的要屬節奏上的轉變,Bossa Nova主要由持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組成,速度大約每秒76-100下,在每十六個音符一循環的節奏中,第一、四、七、十一、十四個十六分音符加重拍,形成一種持續流動而又帶有搖擺味道的氣氛。

而原本爵士樂用鼓或貝斯來表現的低音節奏,則被吉他的正、反刷和絃彈奏取代,或者是鼓棒輕敲鼓邊來表現,音樂的沉重感減輕許多。然後再佐以新的和絃進行,以及歌手接近無調的自由吟唱,整體呈現一種散漫寫意的情境。Bossa Nova多是演唱為主,不過歌詞也漸漸有所改變,與巴西當地起初的流行有所差異。憂鬱悲傷的內容越來越少見,呈現的中產階級願景與氛圍。

總結來說,Bossa Nova並非取代森巴的樂風,與傳統南美及拉丁音樂不一樣,不如森巴、倫巴那樣強烈熱情,巧妙的節奏與切分音效果不僅有拉丁節奏的動感,結構上又能融合美國西岸酷派風格。兼具南美的煽動多情,又有酷派的清新慵懶,因此成為夠吸引更多中、上階層聆聽者的巴西新音樂。
巴西興起、坎城風光

Bossa Nova自50年代末期在巴西興起,並成為50、60年代巴西新流行音樂的代名詞。而Bossa Nova能夠在巴西大為流行,不能不提Joao Gilberto、Astrud Gilberto、Antonio Carlos Jobim、Luiz Bonfa等人。首先是1959年Astrud Gilberto的專輯「Chega de Saudade」在巴西大受歡迎,Bossa Nova成為巴西當地最炫的新音樂。

創作「The Girl From Ipanema」的Antonio Carlos Jobim,不僅引起全球一片Bossa Nova熱潮,同時也誘發春上春樹創作夏日奇想小說。其實,早在1956年Antonio Carlos Jobim只是EMI唱片巴西分部的一個小員工,在朋友介紹之後認識了兼具詩人、歌唱家、外交官身份的Vinicius De Moraes。當時Vinicius De Moraes正為新劇找作曲家。沒想到,Antonio Carlos Jobim與Vinicius De Moraes啟動了Bossa Nova流行引擎。

1959年法國電影「黑色奧菲斯」(Black Orpheus)勇奪坎城、奧斯卡、金球獎三項最佳外語片獎。片中濃厚的Bossa Nova配樂,主題曲「A Felicidade」、「Desafinado」更風行一時,歌詞就是出自Vinicius De Moraes之手,音樂則由Antonio Carlos Jobim與Luiz Bonfa合作。全球樂迷也藉此電影原聲帶,開始對Bossa Nova產生興趣。


堪稱Bossa Nova國歌的「The Girl From Ipanema」也有一段誕生故事,Ipanema是個巴西里約郊外的海水浴場。1962年作詞者Vinicius De Moraes與作曲者Antonio Carlos Jobim,兩人在Ipanema附近的Veloso露天酒吧,看到一位美麗的女孩走來,兩人有感而發寫出該曲。

歌詞是這樣說的:「苗條的身段,曬黑的皮膚,年輕又美麗的印帕內馬女孩,走著向前,踩著森巴的舞步,冰冷溫柔地搖著。我想跟她說我喜歡她,想獻上我的心,她卻沒注意我,只望著大海出神。」有種中產階級異地出遊、邂逅美女的奇想意境,頗能令廣大群眾會心一笑。而Veloso那家酒吧,後來也順理成章地以「The Girl From Ipanema」為店名,吸引許多各地觀光客造訪。



而吉他手Joao Gilberto則被稱為「Bossa Nova皇帝」,他與太太Asturd Gilberto可以說是夫唱婦隨,太太Asturd Gilberto更稱譽為「夏日微風的精靈」「Bossa Nova天后」,。其他的重要Bossa Nova樂手還包括有:Vinicius de Moraes、Baden Powell、Tamba Trio等。



台灣熟知的應 是日本的小野麗莎,生於巴西的小野麗莎,從小在父親經營的俱樂部裡接受許多一流音樂家的薰陶。耳濡目染之下,小野麗莎15歲起就開始拿起吉他唱歌。回到日本之後,於89年發表首張專輯,便以其自然的歌聲與甜美的笑容擄獲了眾人的耳朵,迅速地在日本拓展Bossa Nova曲風,並樹立其第一把交椅的地位。她那充滿陽光氣息的輕快樂章,比起巴西當地歌手也絲毫不顯遜色。因此不僅在日本,小野麗莎的音樂在全世界都受到肯定,不論是紐約或巴西的演唱會都有盛大的迴響。甚至得到Bossa Nova之神Antonio Carlos Jobim的青睞,雙方合作共譜出不少精采的作品。


台灣最近出了一位王若琳,也是Bossa Nova曲風,非常好聽,很難想像一位小女生可以唱成這樣低沈。


這是有生命力的唱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ma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