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佛像年代在並不難懂,不過一些照片現存都難找,我從3/6開始,整理到今天,才找到部份資料如,大家可以參考....最早出現佛像的時期,在《增一阿含經》提到,在一次結夏安居的時候,佛陀上忉利天為祂的母親摩耶夫人和天神說法,當時憍賞國的優填王,因見不到佛陀,所以大臣們,就用最好的牛頭旃檀木,請藝匠刻了一尊佛像。舍衛國的波斯匿王,也效法優填王,請優秀的藝匠用紫磨金沙,也雕塑了一尊銅的佛像,這是佛經所提到,早期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尊佛的造像。傳說佛陀從忉利天回來的時候,信眾就把佛像請給佛陀看。。另外一種說法說,佛陀並不鼓勵,因為當時的婆羅門教,他們很注重祭祀、拜拜的一種儀式。所以佛陀不鼓勵,怕信眾有偶像的崇拜,而沒有對內心的佛法修行用功夫。所以考古學者們,在考據古代出土資料裡面,確實也沒有發現到,佛在世的時候有佛像的這個事證。所以我們要知道說,如果佛像能夠幫助信眾憶念佛法,幫助修行弘法,佛像才是最有意義的,如果佛像只是在偶像上的膜拜,就不是佛像的真正目的。在藏傳佛教中,又有提到做了8歲、12歲和16歲的等身像,由佛陀開光,目前大小昭寺分別供奉12歲和8歲等身像。(根據考證和推測,這二尊應該是唐代的金銅佛)
以上都是傳說,但根據考古,目前發現有佛教雕像,應該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西元前273-232),那時出現的就是阿育王柱、佛塔等建築,第一件有關佛教雕像,即使歷史上著名的「梵天勸請」,而在當時為表尊敬並沒有佛陀的造像,而是以法輪、足印、菩提樹、佛塔、太陽和蓮花來代表佛陀。
孔雀王朝時代佛陀
伊羅缽龍王禮佛(以菩提樹代替佛陀)巴爾胡特出土 印度博物館藏
真正出現佛像是在貴霜王朝(AD105 -AD250),尤其是迦膩色迦王,貴霜王朝相傳是大月氏或是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的斯基泰人所建立。貴霜王朝王城布路沙布羅(Purusapura)在今巴基斯坦喀布爾河南白夏瓦的西北,即當時犍陀羅(Gandhara)地區,犍陀羅是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個區域,位於喀布爾河的南方,西抵印度河並包括喀什米爾的部分地區。由於犍陀羅先後受到波期和希臘統治,加上印度的影響,當時並存四種信仰,也就是祅教、佛教、婆羅門教和希臘神祇。當時出現不少石灰岩的雕像,同時也出現第一尊佛陀像,也就是著名的犍陀羅雕像,因為受到波期和希臘文化的影響,當時佛像也呈現希臘和波期的造型,外觀是高鼻、深眼、卷髮和通肩式衣服的希臘人的造型。
Gandhara造型
在貴霜王朝時代發行許多貨幣,上面除了國王的圖案,也同時出現很多神祇,如雅典娜、火壇,更出現第一枚佛像的金幣,名為Boddo( AD120),也就是「buddha」最早的由來,這枚金幣年代早於Gandhara造像,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佛陀。
在同時間印度中部恆河中上游地區的秣菟羅(Mathura),則出現傳統印度造型渾圓、寬肩厚胸、螺髮肉髻等的紅砂岩佛像。
秣菟羅(Mathura)
到笈多王朝(AD320-AD540),秣菟羅(Mathura)風格融合當時枚風格,日益發展,但是在斯瓦特河流域(Swat Vally)和喀什米爾(Kaśmīr),依然保存了濃厚的犍陀羅風格,也在當時出現鑄像(喀什米爾藝匠喜用黃銅,斯瓦特鑄工則好青銅)。
Kaśmīr造型
到了崇尚佛教的東印度帕拉王朝( AD750~AD1199),則融了笈多王朝和犍陀羅風格。
東印度11-12世紀
中國有佛像記載是在東漢末年,應是當時中亞傳來,非中國本土自造。真正第一尊佛像應該是五胡十六 國時仿犍陀羅造型,大量出現佛像應該是在南北朝時,尤其是鮮卑人的北魏時代(AD386~AD534),建造了雲岡石窟,南朝梁武帝時也有大量建興佛寺和佛像。而中國真正出現佛像的藝術的高峰是隋唐時代。
趙建武四年(338年) 舊金山市亞洲藝術館藏,這是當今現存的紀年最早的一件中國佛像。
佛教不只有北傳,也南傳至東南亞。在泰國地區,于托羅瓦底時(6-11世紀)開始製造佛像,已發現的共數十種;洛武里時代七種,昌盛時代十種,素可泰時代八種,大城時代七種,曼谷樂達納歌信時代共有四十種。泰國人民相信,各個時代的佛像造型,均隱含反映該時代的民情風俗和國運之興衰。
一、 托羅瓦底佛像6-10世紀:佛面方、佛鼻扁、佛唇厚、佛眉彎似翅膀狀、螺狀佛發大,佛頂光呈圓狀,佛下巴有一道橫線:
二、 洛武里時代佛像10-13世紀:佛面方、佛眉直、下巴平、胸前袈裟作橫截式:
三、 Lanna時代前期佛像10-12世紀:佛面圓,佛鼻彎、佛眉高、佛嘴小、螺狀佛發較大、佛光似含苞蓮花、佛下巴作“結子”狀,佛身壯碩,佛胸圓大,袈裟前端作蜈蚣齒狀,常作雙盤式結跏跌:
四、 Lanner時代後期佛像12-15世紀:佛面鵝蛋形、佛口微開、螺狀佛發小、佛光作火焰狀、佛身壯碩、佛胸圓大、袈裟前端作蜈蚣齒狀:
五、 素可泰佛像AD1257-1436:佛面作鵝蛋形,佛眉彎、佛口微開、螺狀佛發小、佛光作火焰狀、佛腰細、袈裟長至佛臍、作單盤式結跏跌:
六、 烏通王和大城時代佛像AD1350-1766:佛面方、佛鼻扁、佛口闊、下巴平、螺狀佛發小、佛光作火焰狀、額發間有一條表示細發的線狀、佛身壯碩、佛腰細、袈裟作橫截狀、單、雙盤式結跏跌坐:
詳細可見:http://www.buddhist-art.info/index.php?catID=306&navID=306&GOTO=1
托羅瓦底王國(Dvaravati)是Mon族於六世紀至十一世紀在今天泰王國北部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國,有證據證明該王國並非由單一的民族組成,其中很有可能包括馬來人和吉蔑人(高棉人),當時的傣族人尚未遷移進入這一地區。從十二世紀時,傣族由中國南方逐漸遷移,約在十三世紀左右,傣族人建立最初的王朝──素可泰王朝(中國史料稱之為暹),而在北方則仍有Mon族建立的蘭納王朝於清邁(AD1262-AD1558) 。
而在高棉一帶,大部造像出現在9世紀的吳哥王朝,吳哥王朝的佛像吸納印度文化,加上當時也盛行婆羅門教,所造像都有厚的中世紀印度風格。後來也影響了緬甸和泰國大城王朝的佛像造型。
以上圖片來源:http://www.buddhist-art.info/index.php?catID=306&navID=306&GOTO=1&各大博物館網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