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前台灣收藏和佩戴佛牌者愈來愈多,但是台灣對於泰國佛教,並不了解。泰國佛教是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的一支,以巴利文經典為主(尤其是阿含經),上座部佛教信仰,偏及中南半島、斯里蘭卡、婆羅群島及中國西南。而早期重心是在緬甸和斯里蘭卡,包括經典集結等,但是以僧侶人數及寺院數,應該泰國為最主要國家。


南傳和北傳或是說大乘和小乘的分裂是第二次集結時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泰國佛教最早可以追遡的西元3世紀時,從印度已有部份傳入,屬於少數人信仰。


上座部佛教公元前3世紀已由孔雀王朝傳入錫蘭,11世紀傳至緬甸阿努羅陀王朝,其勢力使南傳佛教滲入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經過錫蘭於12世紀舉行第七次結集,整頓佛教教團,使上座部佛教於錫蘭臻於隆盛,期後透過比丘學習,傳入暹羅,促使當時素可泰王朝第三任泰王蘭坎亨大帝(Ramkhamhaeng)傾向上座部佛教,此時才算真正傳入泰國。在西元1361年,錫蘭僧王被暹羅(今泰國)大城王朝國王邀請至國內建立僧團,這是泰國佛教的開始。


泰國佛教在拉瑪王朝,在拉瑪三世時代,有位出家的僧人名叫孟庫,一八三○年,孟庫出家六年之後,遇見一個位於曼谷河畔的蒙族(mon,傣族的一支,分佈在泰緬邊界和北方的民族)寺院方丈,蒙族的嚴持戒律令他震懾,孟庫重新受戒,並建立一個嚴持戒律的新教派—「法宗派」(Thammayut),意指奉行「法」的教派。在孟庫的僧團裡,他強調巴利文的學習,特別是要精通戒律。為了持戒精嚴,孟庫堅持在家信眾必須履行一些必要的義務,諸如供養僧伽食物、清掃居住空間、洗滌僧衣與照料僧伽的公有物等。該宗派的僧眾大多來自中上階層的家庭,為了與曼谷寺院所見到的暹羅傳統有所區隔,孟庫改變了若干寺院的修行方式。他引進了新的僧袍穿著方式(一種蒙族遮覆雙肩的著法)、新的出家儀式、新的巴利經典語言的發音、新的作息(包括日常課誦),與新的宗教節日,孟庫堅稱這一切改變是為了讓法宗派更真實。孟庫同時極力主張,研習巴利經典與註釋,比修習禪定更為重要。


一般改革的教派都難以推行,尤其是傳統的泰國,但在出家27年後,孟庫還俗為拉瑪四世,也就是電影「國王與我」中的泰皇,所以法宗派能持續推行,也有人認為法宗派也受西方基督教的影響。


在拉瑪五世也就朱拉隆功帝,他不僅統一全泰國,同時建立僧伽制度和寺院體制,他受到三位的即安娜教師、庶出的皇叔阿贊多和他的弟弟瓦契拉央(Wachirayan)王子。


當前泰國佛教徒約佔泰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僧團約有廿八萬人,其中比丘約十八萬,沙彌十萬。寺院約二萬五千座,平均每一個鄉有一座寺院。屬於王室的寺院有一百多座。法宗派(Thammayut Nikai)主要流行於王室人員為首的貴族階層信徒中,奉守「不持金銀戒」,現有寺院一千多座。此派僧侶在國內居於少數,但掌握了上層僧伽的領導權,其成員又多是王室人員和貴族,因之有相當的實力,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


大宗派(Maha Nikai) 主要流行於廣大民間的信徒中,為泰國佛教歷史最久的宗派。此派僧人持戒較寬,允許僧人抽煙,嚼檳榔及接觸金銀錢財等,在國內有二萬四千座寺院,分為泰北、泰南、泰中三部分,與法宗派合在一起統稱國內僧團四大部。大宗派僧人眾多,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是泰國佛教發展的中堅力量。法宗派和大宗派各有自己的僧王和行政系統,雙方和平相處,共同發展。。


另有一支不屬於這二支即森林僧侶,其實在早年,大部份的僧人都是頭陀行或是森林僧侶,但是在拉瑪五世,為方便管理,和建立僧伽制度,大量在各地興建寺院,並命僧侣一一入住,才有今天全泰國都是寺院的情形,但是仍有一支不願住寺院的僧人,以阿迦曼(和阿贊多是同時)為主的,稱森林僧侶,可是目前數目很少。 


另外有其他小型教派,如法身寺(前身為水門寺、白覽寺)Dhammakaya團體,雖然也含有巴利三藏,大部僧伽認為但他們傳授的法門卻不是記載在經典裏的。他們的解釋是說他們的法門是佛獨特傳授的,是自古已來失傳的法門,並說在集會中的阿羅漢們企圖性的隱藏這個佛陀成道時必是採用的法門,且佛陀必以此法門教導他的弟子如何解脫。這支引起人非議的還有,他們非但不奉守「不持金銀戒」,且大量蓄積財富,但是也因為他的法門較一般法宗派大宗派易入門,吸引不少中堅份子,目前已形成另一教派...但是大部份泰國正統佛教仍不認同。此一法門的創立者帕蒙坤貼牟尼法師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龍波肅,並不為僧伽所接納,甚至被視為非正法。不知從何時開始被認為是九大高僧...這一點在一般法宗派的僧人是完全不能接受。另外法身寺和佛光山是結為兄弟寺,為此事,星雲大師曾說明。


改寫自香港佛教473期  鄭大為先生之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ma7 的頭像
    yama7

    世間猿的自言自語

    yama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