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一些照片和資料,我從18 歲就開始收集天鐵和佛像,以前我收藏的佛像也好,天鐵也好,都會記錄其來源,和評論( 來自朋友、仁波切和喇嘛的),這是我翻了下之前筆記登記的一些記錄。



這一件是當兵時所請的佛像,是石雕佛,是朋友早年從托林寺找到的,一般在西藏石雕佛,多半是皂石、臘石或頁岩等一類的軟石所雕,硬石非常少見。


這一尊鐵灰色石英岩所雕,風格是克什米爾和藏西風格,不似當時一般西藏的佛像,和托林寺一些老壁畫的風格一樣,為托林寺最早的一批雕像。


會請這尊是因為......朋友算我便宜,算是我最早供奉的佛陀像,其實也沒有想太多。



當時朋友已將這照片寄往英國的史賓克公司,不過佛像就先讓我,後來朋友才說,我請後不久,史賓克公司就來電,表示願意主動拍賣這尊,估價大概是1萬~1.5萬美金,那年是我23歲。


後來懂得欣賞後,覺得,這一尊雕功難得是粗曠中帶有細緻,尤其在身上袈裟的做法,帶著一點犍陀羅和秣特羅的做法,佛陀面孔是比較莊嚴的垂目。


不論價值和藝術性,我覺得祂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從西域繁華到荒城,我已坐看人間千年」


 


附記:托林寺由來


吐蕃王朝第九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吐蕃王朝崩潰後與其兄爭奪王位的鬥爭中失敗,只得遠避阿裏。後來,依靠當地酋長的力量,娶了酋長女兒的他創建了一個強大的王國。到了晚年,他為了避免兄弟相爭、自相殘殺的悲劇重演,將王國一分為三,分封給了他的三個兒子。


大兒子選擇了雲彩會集處的普蘭;二兒子選擇了雲彩彎彎處的古格(紮不讓,今紮達);三兒子選擇了雲彩最高處的瑪隅(今日土)。即後來的普蘭王朝、古格王朝和拉達克王朝。普蘭是雪山環繞的地方;紮達是土林環繞的地方;日土則是湖泊環繞的地方,另一說是長子白德熱巴袞占芒宇,傳說順居於被湖泊環繞的地方;次子紮西德袞占布讓,居於被雪山環繞的地方;三子德祖袞占相雄,居於被岩山環繞的地方。今天阿裏仍有三環區之說法:即日土、噶爾縣環水,這也便是“阿裏三圍”的由來。


所以說古格王朝是雲彩雪山之國,古格第二代國王禪讓王位並自己出家為僧並取法名為益西沃。此時藏地正處於郎達瑪滅佛後的“百年黑暗時期”,教法鬆弛,僧人行為不端。有感於此,意西沃便派仁欽桑布赴克什米爾學習顯密教法,仁欽桑布學成歸來,在益西沃的支持下修建了托林寺,翻譯佛經,宏揚佛法,被稱為”大譯師仁欽桑布”。


益西沃也是請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的關鍵,為請法而捨身成仁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在西藏流傳(見阿底峽傳)阿底峽來後,協助仁欽桑布翻譯了大量經論,又為僧人講解教義,還為他們施行灌頂儀式。他宣講佛法,特別強調因果關係,所以有人稱他為因果喇嘛。1045年,阿底峽準備回印度,行至普蘭,恰逢尼泊爾境內戰火紛飛,道路受阻,他只好返回。接著在衛藏地區呆了9年,先後在桑耶寺、拉薩、葉巴、般玉、聶當等地傳教,招收了很多弟子,創建了藏傳佛教中最有名的噶當派。



相傳托林寺又叫托丁寺。關於托林寺的稱謂和傳說,還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比如陀林寺陀鈴寺托丁寺但都含有飛翔意。相傳益西沃在選址時,把其座墊拋向空中,其故事傳說也有差別。 巴荒 女士在《陽光與荒原的誘惑》中就傾向於所拋物體是法器磬槌而不是什麼卡墊,且認為向空中拋物的人也不是益西沃,而是阿底峽派來的弟子,據《黃琉璃史》對托丁一詞的正式解釋,“托”為高空之意,“丁”為飛翔之意,托林寺即“盤旋在空中的寺院”。托林和天鐵托架的托是同一字。 



根據《古格阿裏王統記》、《拉達克王統記》等史書記載,托林寺始建於西元996年,那一年為藏曆火猴年。直到西元1082年,即藏曆土龍年才完工。經二十幾代古格國王的努力,建成規模遠比當今所看到的龐大、氣派的托林寺,其中在1076年興建時,還舉行了很有名的「火龍年大法會」。


托林寺自創建到今,出現過許多高大僧大德。早期屬於寧瑪派(雖有阿底峽住寺,但是當時未創立噶當派),後皈依噶舉派。15世紀古格阿旺紮巴任法台時改宗格魯派,1618年迎請第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到托林寺傳法;17世紀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將托林寺改為色拉寺色吉紮倉下屬分寺,並派遣赤欽阿旺(16771739)為托林寺法台,此後從色拉寺每三年輪換法台及隨從(15人)已成定制。寺內主供佛為“堆松桑傑”。


托林寺的衰敗和古格王朝興衰一直都息息相關,在1626年第一個接觸古格的西方人是耶酥會傳教士安東尼奧德爾安德拉德和他的兄弟曼努埃爾馬爾克斯,隨後傳教士開始在古格傳教,當時的古格王赤紮西紮巴德與他任宗教領袖的弟弟矛盾很深(政教分離,僧團勢力龐大,足以威脅政權),古格王試圖用西方耶酥會來抵消當地僧侶勢力的威脅,削弱佛教團體的影響,引起僧侶的不滿,1633年,僧侶們發動叛亂,古格王弟勾結拉達克軍隊圍攻古格都城,1635年,古格王不敵而投降,古格王朝滅亡,其地被拉達克王室統治,後來又被西藏奪回。


但托林寺也已殘破至今


相傳托林寺有寺藏“三寶”:一是麋鹿角,有說是阿底峽從印度帶來的,也有說是當年佛祖講經地的一隻麋鹿角;二是象牙質的五佛冠(象徵著五智如來的寶冠),據說是托林寺第一任堪布戴用而流傳後世,該寺每任堪布在佛事活動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塊黑色的大鏇石,上面凹進一個清晰的腳步印,深入石內寸許,掌紋很清晰,據說這是阿底峽尊者留下的腳印。


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早期很多佛像有嵌銀眼。托林寺遺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墊宏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其代表性。由於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以上是摘自百度網,再加以改寫。


 


這尊石佛就是早期托林寺的雕像的代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ma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